為確保能夠提供使用者更好的網站瀏覽體驗,本網站不建議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。
敬請升級以下所推薦之替代瀏覽器,以享受快速、安全的最佳瀏覽體驗,謝謝!
玩玩具不是小孩子的專利,有愈來愈多大人樂於享受遊戲,甚至動手自己設計玩具,而與朋友分享時的滿足與快樂更是會讓人上癮。在遊戲中,他們不但找到歸屬,也尋回記憶中兒時的笑容。
只不過,要吸引大人的玩具一定得更精緻、更療癒,才能引起共鳴。
除了令人會心一笑,能引起共鳴也是讓大人去玩玩具的原因。
中醫師黃彥智10年來投入300萬元買樂高,熱愛創作的他也是樂高官方認證的台灣區樂高大使,他觀察受成人歡迎的樂高主題,多是從小看到大的電影或動漫,例如星際大戰、魔鬼剋星、小精靈以及蝙蝠俠等系列,讓大人產生共鳴。
精緻也是必備要素。「拼圖密室」負責人吳美慧的拼圖資歷18年,她最愛歐美拼圖設計細緻獨特的拼片,充滿挑戰性與趣味感,圖案也千變萬化,有人像、風景、地圖、世界名畫,還有1:1大小的超寫實飲料架,拼完甚至有小孩子以為是真的、想要去拿汽水來喝。
「在歐美,拼圖是大人的遊戲,」吳美慧說,拼圖沒有年齡限制,店裡年紀最長的客人已82歲,坐著輪椅、戴上老花眼鏡依然能享受拼圖之樂;且因為拼圖時會看到圖案精緻的細節,吳美慧也開始學著賞析名畫、認識不同畫家的風格,她這才發現,原來藝術就在生活裡。
大人玩玩具,因為內在還有個小孩蠢蠢欲動。
「人的成長過程並不是『小孩變大』,而是小孩慢慢被包成一個大人,最裡面的那個小孩還是在的,」專門設計販售科學搞怪玩具的林厚進說自己念男校,很多同學現在都已成為老闆、醫生或從政了,但只要一開同學會,大家瞬間又變回當年那群講話下流的臭男生;面對玩具時也是這樣,很多人長大後,還是會想要去滿足心中的那個小孩。
俗話說:「只工作不玩耍,聰明的人也變傻(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.)。」美國全國玩樂協會(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)創辦人史都華.布朗(Stuart Brown)認為,玩樂的反義詞不是工作,而是憂鬱,只顧工作不玩樂會令人憂鬱。
如果從這角度來看,生活中很容易只剩下工作的大人,對遊戲與玩具的需要恐怕不亞於孩童。
大人玩遊戲能增加創意、生產力和健康,還能提升社會幸福感,保持心智的敏銳。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曾文志說,人最害怕「三無」,也就是無趣、無聊、無味,因此人們會去玩樂享受、投入學習、尋找生活的意義,如此一來就能面對壓力、提升快樂。
黃彥智也是用玩樂高的方式來紓解壓力,讓自己達到專注卻放鬆的狀態。「人長大以後,心裡有愈來愈多要掛念的事情,所以更要找出空檔,做一些跳脫日常生活的事情,對我來說就是玩積木,」他每天至少有1小時完全陶醉於玩樂高,專心到沒察覺時間的流逝。
對吳美慧來說,拼圖是生活的調劑,也是幫助她沉澱心情、找到快樂的祕方。開拼圖店前是全職家庭主婦的她,平時要照顧孩子與中風的婆婆;當家人都安頓好後,晚上就是屬於她一個人的美好拼圖時光,可以沉澱思緒、平靜心情,有時則發呆放空。「拼圖帶給我快樂,而且這種快樂可以持續很久,」她說。
藝人陳意涵也是拼圖迷,她經常在Facebook和微博貼出自己和拼圖的合照,包括一幅多達5000片的「巴別塔」。每次工作完她就愛拼圖,原因是「一片片拼回去,覺得自己又可以變得完整」;很多人好奇她為何瘋迷拼圖,她回答,只要一想到家裡有一幅拼圖等著她,就會很安心、很有歸屬感。
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,將兩組老鼠分別放入普通的籠子與設有樓梯滾輪等玩具的籠子,結果發現平常有玩遊戲的老鼠,腦部神經細胞的數量比另一組來得多。
也就是說,玩遊戲除了能帶來愉快、放鬆的感覺,還可以活化大腦。「遊戲對大腦的復原與改變很重要,我跟我太太說,如果哪天我中風了,不要把我關起來,要多買樂高給我玩,」本身就在研究樂高治療的曾文志笑道。
2008年,他第一次把樂高運用在心理諮商上,收到很好的成效,也促使他繼續鑽研樂高治療。當時他治療的對象是一個不善表達、長期受挫的原住民孩子,他請孩子用樂高做一隻動物,孩子選擇做飛鼠,因為「和爸爸一起上山獵飛鼠」是他最快樂的回憶之一。孩子在組積木的過程中數度想放棄,曾文志不斷鼓勵他、希望他再試試看;40分鐘後,孩子終於做出飛鼠,他告訴曾文志:「我非常非常非常快樂。」
曾文志認為,種子具備成長為大樹的潛力,人也是一樣,需要的是機會,而透過樂高這類遊戲能刺激腦部的前額葉,重塑、改變大腦,提升認知及語言發展能力,還有助於把腦中零碎的回憶片段連結起來,進而產生意義。
「樂高的確可以幫助某些特別的孩子,」曾文志說。特地空出門診時間、每週六固定在「積木王」教學館帶小孩玩樂高的中醫師黃彥智也發現,過動的孩子在玩樂高時會變得安靜而專注。
遊戲除了能幫助兒童,也能幫助大人。美國有一系列專門給失智患者拼的拼圖,名為「Puzzle to Remember」,這類拼圖的拼片只有36片,也很大片,圖案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;由於失智患者生活事事都要依賴別人,缺乏成就感,藉由拼圖,他們能重拾成就感與快樂,並減緩病情惡化的速度。
「失能的時候,拼圖也是一種復健的方式,」吳美慧的婆婆中風後,每天沒事做只能待在家裡看連續劇,於是她讓婆婆邊玩拼圖復健邊「聽」電視;慢慢地,婆婆能夠獨力拼完100片,還會自己折小紙盒裝分類好的拼片。吳美慧建議,如果老人家眼睛不好,可以買拼片比較大的拼圖,面積約是普通拼片的3倍。
更重要的是,玩具還成為親子間的橋梁,甚至讓原本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,為原本稍嫌單調的生活重新注入活力。
吳美慧迷上拼圖後,也拉著媽媽、妹妹一起玩,她每次回娘家總是母女三人「拼拼圖聊是非」,妹妹還跟她組隊參加過拼圖比賽。透過網路,吳美慧也認識一群同樣為拼圖瘋狂的同好,每年大夥兒都會一起報名拼圖比賽,還會相約「開箱」挑戰上萬片的超大拼圖;難能可貴的是,這群拼圖小圈圈從當年的電子郵件、奇摩家族、部落格,一直轉戰到現在的Facebook社團,將近20年的友誼始終沒中斷。
黃彥智喜歡團隊合作的感覺,他每年都會跟樂高同好們一起辦創作展,即使布展當天碰到強颱來襲也風雨無阻;這群因為樂高而聚在一起的夥伴無話不聊,也都認識彼此的家人小孩,不知不覺生活圈擴大了,人到中年心境依然常保年輕。
「只要別熬夜趕作品太勞累、或是把家裡弄得太亂,我太太其實滿支持我玩樂高,」黃彥智除了自己玩,也會陪一雙兒女一起玩,有時則是每人各據房間一角各自創作。為了讓更多父母、小孩體會合作玩樂高的趣味,黃彥智喜歡辦親子創作競賽,刺激大人也刺激孩子的想像力,「不要永遠只看說明書做」,他認為輸贏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人小孩都能放輕鬆玩、享受當下。
無論是玩拼圖、桌遊、踢足球、打棒球,還是參加鐵道研究或樂高社團,都可以讓你找到心靈的歸屬與滿足,而跟所愛的人一起享受遊戲更有助於維繫彼此的親密關係。找到自己遊戲的熱情,學習一種有fun(樂趣)的生活方式,曾文志相信,這就是保持健康快樂的祕訣。
觀看更多積木
本文轉自<大人社團> https://club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365